1.炸芽菇(Arrowhead)
炸芽菇(慈菇)脆片是一道春节期间才找的到的零嘴,味甘稍微带点苦,味道非常独特。慈菇(Sagittaria trifolia)又称剪刀草、燕尾草,常被称作为芽菇。慈菇的叶片呈现箭形,所以英文被称作为Arrowhead root,近几年来在大马市场非常火热但货源不多,一般都是来自中国的番禺而已只有在农历新年前夕才看得到,而且是小编妈妈每年必做的年饼之一。
2.鸡蛋卷(Kuih Kapit)
Kuih Kapit是华人新年里最少不了的年饼之一,它的中文译名通常写作“粿加必”,广东人则把它念成“贵夹啤”(粤语)。Kuih Kapit分厚与薄两种,薄的带有花纹,吃进口里松脆易化;厚的则无花纹,吃起来的口感甚有嚼劲。
这个娘惹年饼“粿加必”(Kuih Kapit)还有个很浪漫的别称,叫作情书。知道为什么吗?根据峇峇娘惹的说法是:Kapit在马来文是夹的意思,制饼的铜模两面刻的花鸟图案一面代表峇峇一面是娘惹,它们在制饼时被夹在一起,在饼上刻下烙印,形成篇篇美丽的“情书”。与家人一起制作Kuih Kapit,为华人新年增添了一股浓浓的年味,也可以促进家人之间的感情,做得开心,吃得安心之余,还额外多了一份温馨。
3.黄梨饼(Pineapple Roll)
黄梨饼、或称黄梨酥,是大马人农历新年不可缺少的年饼之一,是早期峇峇娘惹的传统糕饼之一,其制作方法及使用材料与台湾的凤梨酥略有不同。大马人一般将凤梨称之为“黄梨”,因黄梨在广东话、潮州话和泉漳话的谐音“旺来”,有招财和好运之一,因此被演变成农历新年的重要应节食品之一。随着各族群文化的互相密切交流,近年来巫裔和印裔同胞在庆祝开斋节及屠妖节时,也开始享用这道糕饼了。
4.蜂巢饼(Kuih Loyang)
蜂巢饼因糕点呈圆盘形且充满洞柱,让人联想成蜂窝,而取名“蜂巢饼”或“蜂窝饼”。使用面粉、粘米粉、鸡蛋、椰浆、砂糖拌成面糊,把面糊沾点在蜂巢饼模上下锅油炸,油炸的过程中要稍微摇晃模具,才能让蜂窝脱下来,炸至金黄香脆之后就可以出炉了。
5.虾米卷(Prawn Roll)
虾米卷是大家每年都会吃到的年饼,也是小编最爱的制作虾米卷工序比较多,虾米要先泡水,才来搅和炒香。然后把虾米包在春卷皮里,卷成条状最后才油炸。小小的一卷,咬下去满口虾米香,会让你一口接着一口,会不知不觉就吃光了。
6.圈圈饼(Murukku)
圈圈饼Murukku是印度传统最具代表性的糕饼,但隨著各族群文化的互相密切交流,近年来在华人市场慢慢崛起,且是小编妈妈每年必做的年饼之一,吃了也会洋溢着新年的喜悦!今年不妨做这个送给亲戚朋友,相信他们也会赞不绝口!
7.炸蟹柳条(Crispy Crab Stick)
炸蟹柳条是一个新年必有的小吃。这些蟹柳条是以蟹柳肉消了薄薄的一片片而经过热油炸过就制成的。有些仿制是会在把蟹柳放下去油内前先把几片咖喱叶炸了,并且再放蟹柳下去炸使得每一片蟹柳条有些咖喱味,辣辣甜甜的,是一个非常香与好吃的口味哦~
8.炸紫菜片
(Crispy Seaweed Cracker)
炸紫菜片就是用紫菜包着春卷皮下去油炸的零食年饼,制作材料简单,步骤也不复杂,而且吃起来香脆可口,是很多家庭会趁着新年来临之际准备好招待客人的年饼哦!吃起来咸咸香香的,男女老少都很喜欢呢!